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剩食 - 陳曉蕾

More about 剩食 

看畢「剩食」後,更覺要珍惜,不要浪費。不只是知識上,而是更實際地實行不要浪費這失落已久的美德。

環保的課題討論已久,可是認真在實行的卻不多。這一陣子多了煮飯,發現垃圾中不少是廚餘,買回來的菜總有幾片外面的要剝去,肉類也割掉脂肪,生果皮也不少,更不用說一些精緻包裝的商品,膠袋、紙袋、標籤、小袋裝在大袋裡。這些也只是冰山一角,有時候因為大減價買了根本一家人也消耗不了的食物回家,過期了或是變壞了,不可不掉。冰箱已不是儲存一週的糧食,反成了一個長年濾月的儲物櫃,放進去的食物很多時候拿出來時都只是丟進垃圾桶。一家浪費,家家也如是,最後遺留在堆田區或是垃圾區的是可以餵飽很多人的食物。

「剩食」是陳曉蕾其中一本有關環境保護的書。之前看過的「聽大樹唱歌」是從個人生活起,活出一個低碳的習慣。最近出版的「有米」特別是針著對香港這本來是魚米之鄉的彈丸之地,如何經歷氣候變化失去春天。「剩食」是本於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與模式,圍繞著廚餘而列出多方可改進的地方。

大部分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廚餘,根本不是垃圾。 

香港人每天丟掉的超過三分之人是食物。 

香港廚餘問題不止是人們不懂珍惜,食客眼闊肚窄,還因為整個商業運作都不介意生產過剩。 

酒樓有三倒,一倒糖水,二倒白飯,三倒粥。一席酒宴酒八個餸,最後的炒飯,糖水,美點雙輝總是只是點綴,充撐場面。請客的和被請的都不想太寒酸,因此沒有減餸也沒有打包帶走,垃圾箱,成為一桌子美食的歸處。

超級市場,為要維持豐盛、新鮮、琳琅滿目的形象,超市商品過剩,生果疏菜「外表」皆要合乎標準,低於標準的全數不要,農夫也只好把一批「不合乎標準」而又可吃的食物全數送往堆田區。牛奶的處理更令人心痛:「香港人不很執著鮮奶的牌子通常都是買減價的,如果當日不減價,基本上就只是擺出來,其後被倒掉…減價是由超市決定的,不是我們決定…基本上幾個牌子輪流減價,經理心中有數,知道不同售價要準備多少。但最怕是以為輪到某牌子減價,生產了更多的份量,臨時卻接到通知要減另一個牌子,…生產多了的鮮奶索性不運上車,直接在廠裡倒掉。」

學校食堂,學生丟掉的食物比吃下的多,往往在垃圾箱找到原封不動,只食了幾口的飯盒。遇著八號風球,不用上課,一早預備好的食物不可留待明天,也一律丟掉。

小食店收費不很貴,為求保持價廉物美,碟頭飯要多飯,三明治要走邊,最後留下的都是一堆食客吃不下的白飯和切掉的麵包皮。

書中實在有太多不是從未聽聞的事實,只是眼不見為乾淨,沒有看見就不往心裡去。除了這一連串讓人惋惜痛心的實據,書中也有不少正面的題意及一些政府和有關機構處理方案以及已嘗試中的計劃。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台灣、韓國政府都開始了各家各戶先把垃圾分門別類,又有嘗試提供廚餘處理方法讓自願參與的家庭個別處理廚餘。當中不乏渠道,有成功的,也有行不通的。

習慣是不容易改的,但有了認知又有了方法,改善是絕對可以辦得到。我也參考了一些書中處理廚餘的建議,把未烹調過的疏果皮自製成清潔酵素,到超市購物時不忘看看標籤的日期,媽媽更把吃剩的食物埋在後園裡當作肥料,不過這也不是最好的做法,因為夜間引來不速之客挖土找食物。

英國的Love Food Hate Waste提供了很多循環再用廚餘的建議和家居環保小提示的網站,譬如:如何解讀商品日期標籤,Best Before, Used by, Sell By, Production Date 的分別,又或是食剩的食物如何循環烹調煮出不同味道又精緻的食譜,如何把食物分類放置儲物櫃讓食物可延長保鮮期等等。

愛護環境、珍惜資源,不暴殄天物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是上帝從亙古已分派給人類的工作。今天我們都做了很不稱職的受托者,可是為時未晚,我們還有今天,世界還有等著我們珍惜使用的資源。我們的生活可以走出「經濟效益」這四個字的框框。除了金錢外還有很多更值得珍惜的資源。

No comments: